Tensorflow自學之前的bigpicture
前言
目前,深度學習在計算機科學各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多,各種新技術層出不窮,比如圖像識別、圖形定位與檢測、語音識別這一系列的技術。這個領域,對于初入技術行業的同學來講,吸引力十分足夠:特別是在整個領域工資居高不下的時候。
說到深度學習,就不能不提一下開源框架tensorflow。不僅是因為這個框架最火、使用率最高,也是因為這個框架是非常適合初學者接觸、學習的。
我們會講到一些深度學習的基礎概念,包括計算圖,graph 與 session,基礎數據結構,Variable,placeholder 與 feed_dict 以及使用它們時需要注意的點。最后我們會根據教程里提到的內容,通過一個實戰案例讓大家對整個tensorflow有一個正確、可用的理解。
1
tensorflow是什么?
tensorflow 是 google 開源的機器學習工具,在2015年11月其實現正式開源,開源協議Apache 2.0。
下圖是 query 詞頻時序圖,從中可以看出 tensorflow 的火爆程度。
2
why tensorflow?
Tensorflow有很多優點,包括具有Python接口、平臺兼容性極佳、部署環境要求沒有其他框架那么嚴格。同時,它自己還有可視化工具,可以方便的進行實驗管理。
對于新人而言,它的最大優點可能是擁有一個包含了極多開發者的社區:這讓你遇到的問題大部分都可以解決而不用自己鉆研。
同時,你還可以借鑒諸多優秀項目——因為已經有很多優秀項目已經在開發了。
3
易用的tensorflow工具
如果不想去研究 tensorflow 繁雜的API,僅想快速的實現些什么,可以使用其他高層工具。比如 tf.contrib.learn,tf.contrib.slim,Keras 等,它們都提供了高層封裝。
4
tensorflow安裝
目前 tensorflow 的安裝已經十分方便,有興趣可以參考官方文檔。
tensorflow基礎
實際上編寫tensorflow可以總結為兩步.
(1)組裝一個graph;
(2)使用session去執行graph中的operation。
因此我們從 graph 與 session 說起。
1
graph與session
(1)計算圖
Tensorflow 是基于計算圖的框架,因此理解 graph 與 session 顯得尤為重要。不過在講解 graph 與 session 之前首先介紹下什么是計算圖。假設我們有這樣一個需要計算的表達式。該表達式包括了兩個加法與一個乘法,為了更好講述引入中間變量c與d。由此該表達式可以表示為:
當需要計算e時就需要計算c與d,而計算c就需要計算a與b,計算d需要計算b。這樣就形成了依賴關系。這種有向無環圖就叫做計算圖,因為對于圖中的每一個節點其微分都很容易得出,因此應用鏈式法則求得一個復雜的表達式的導數就成為可能,所以它會應用在類似tensorflow這種需要應用反向傳播算法的框架中。
(2)概念說明
下面是 graph , session , operation , tensor 四個概念的簡介。
Tensor:類型化的多維數組,圖的邊;
Operation:執行計算的單元,圖的節點;
Graph:一張有邊與點的圖,其表示了需要進行計算的任務;
Session:稱之為會話的上下文,用于執行圖。
Graph作為一張圖,僅展示所有單元及數組的流向,并不會對其進行計算,上下文則是執行單元,根據Graph的流程定義為各個計算分配資源,計算節點,從而得出計算結果。Operation作為圖計算的點,可以使任何形式的數學運算,包括各類算法,通過零個或以上的輸入,來得到零個或以上的輸出。Tensor就是它的輸出和輸出,可以做出多種邊是。幾乎所有的tensor在進入下一個節點后都不在保存,除非是Variables指向的。
(3)舉例
下面首先定義一個圖(其實沒有必要,tensorflow會默認定義一個),并做一些計算。
這段代碼,首先會載入tensorflow,定義一個graph類,并在這張圖上定義了foo與bar的兩個變量,最后對這個值求和,并初始化所有變量。其中,Variable是定義變量并賦予初值。讓我們看下result(最后1行代碼)。后面是輸出,可以看到并沒有輸出實際的結果,由此可見在定義圖的時候其實沒有進行任何實際的計算。
下面定義一個session,并進行真正的計算。
這段代碼中,定義了session,并在session中執行了真正的初始化,并且求得result的值并打印出來。可以看到,在session中產生了真正的計算,得出值為5。
下圖是該graph在tensorboard中的顯示。這張圖整體是一個graph,其中foo,bar,add這些節點都是operation,而foo和bar與add連接邊的就是tensor。當session運行result時,實際就是求得add這個operation流出的tensor值,那么add的所有上游節點都會進行計算,如果圖中有非add上游節點(本例中沒有)那么該節點將不會進行計算,這也是圖計算的優勢之一。
2
數據結構
Tensorflow的數據結構有著rank,shape,data types的概念,下面來分別講解。
(1)rank
Rank一般是指數據的維度,其與線性代數中的rank不是一個概念。其常用rank舉例如下。
(2)shape
Shape指tensor每個維度數據的個數,可以用Python的list/tuple表示。下圖表示了rank,shape的關系。
(3)data type
Data type,是指單個數據的類型。常用DT_FLOAT,也就是32位的浮點數。下圖表示了所有的types。
3
Variables
(1)介紹
當訓練模型時,需要使用Variables保存與更新參數。Variables會保存在內存當中,所有tensor一旦擁有Variables的指向就不會在session中丟失。其必須明確的初始化而且可以通過Saver保存到磁盤上。Variables可以通過Variables初始化。
其中,tf.random_normal是隨機生成一個正態分布的tensor,其shape是第一個參數,stddev是其標準差。tf.zeros是生成一個全零的tensor。之后將這個tensor的值賦值給Variable。
(2)初始化
實際在其初始化過程中做了很多的操作,比如初始化空間,賦初值(等價于tf.assign),并把Variable添加到graph中等操作。注意在計算前需要初始化所有的Variable。一般會在定義graph時定義global_variables_initializer,其會在session運算時初始化所有變量。直接調用global_variables_initializer會初始化所有的Variable,如果僅想初始化部分Variable可以調用tf.variables_initializer。
Variables可以通過eval顯示其值,也可以通過assign進行賦值。Variables支持很多數學運算,具體可以參照官方文檔。
(3)Variables與constant的區別
值得注意的是Variables與constant的區別。Constant一般是常量,可以被賦值給Variables,constant保存在graph中,如果graph重復載入那么constant也會重復載入,其非常浪費資源,如非必要盡量不使用其保存大量數據。而Variables在每個session中都是單獨保存的,甚至可以單獨存在一個參數服務器上。可以通過代碼觀察到constant實際是保存在graph中,具體如下。
這里第二行是打印出圖的定義,其輸出如下:
(4)命名
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盡量每一個變量都明確的命名,這樣易于管理命令空間,而且在導入模型的時候不會造成不同模型之間的命名沖突,這樣就可以在一張graph中容納很多個模型。
4
placeholders與feed_dict
當我們定義一張graph時,有時候并不知道需要計算的值,比如模型的輸入數據,其只有在訓練與預測時才會有值。這時就需要placeholder與feed_dict的幫助。
定義一個placeholder,可以使用tf.placeholder(dtype,shape=None,name=None)函數。
在上面的代碼中,會拋出錯誤(InvalidArgumentError),因為計算result需要foo的具體值,而在代碼中并沒有給出。這時候需要將實際值賦給foo。最后一行修改如下(其中最后的dict就是一個feed_dict,一般會使用Python讀入一些值后傳入,當使用minbatch的情況下,每次輸入的值都不同):
mnist識別實例
介紹了一些tensorflow基礎后,我們用一個完整的例子將這些串起來。首先,需要下載數據集,mnist數據可以在Yann LeCun's website下載到,也可以通過如下兩行代碼得到。
該數據集中一共有55000個樣本,其中50000用于訓練,5000用于驗證。每個樣本分為X與y兩部分,其中X如下圖所示,是28*28的圖像,在使用時需要拉伸成784維的向量。
整體的X可以表示為: y為X真實的類別,其數據可以看做如下圖的形式。因此,問題可以看成一個10分類的問題:而本次演示所使用的模型為邏輯回歸,其可以表示為:
用圖形可以表示為下圖,具體原理這里不再闡述。
那么 let’s coding!
當使用tensorflow進行graph構建時,大體可以分為五部分:
1.為輸入X與輸出y定義placeholder;
2.定義權重W;
3.定義模型結構;
4.定義損失函數;
5.定義優化算法。
首先導入需要的包,定義X與y的placeholder以及 W,b 的 Variables。其中None表示任意維度,一般是min-batch的 batch size。而 W 定義是 shape為784,10,rank為2的Variable,b是shape為10,rank為1的Variable。
之后是定義模型。x與W矩陣乘法后與b求和,經過softmax得到y。
求邏輯回歸的損失函數,這里使用了cross entropy,其公式可以表示為:
這里的 cross entropy 取了均值。定義了學習步長為0.5,使用了梯度下降算法(GradientDescentOptimizer)最小化損失函數。不要忘記初始化?Variables。
最后,我們的 graph 至此定義完畢,下面就可以進行真正的計算,包括初始化變量,輸入數據,并計算損失函數與利用優化算法更新參數。
其中,迭代了1000次,每次輸入了100個樣本。mnist.train.next_batch 就是生成下一個 batch 的數據,這里知道它在干什么就可以。那么訓練結果如何呢,需要進行評估。這里使用單純的正確率,正確率是用取最大值索引是否相等的方式,因為正確的 label 最大值為1,而預測的 label 最大值為最大概率。
至此,我們開發了一個簡單的手寫數字識別模型。
總結全文,我們首先介紹了 graph 與 session,并解釋了基礎數據結構,講解了一些Variable需要注意的地方并介紹了 placeholders 與 feed_dict 。最終以一個手寫數字識別的實例將這些點串起來,希望可以給想要入門的你一丟丟的幫助。
掃描二維碼,添加馬哥個人微信,領取kindle大獎!